【中風年輕化】中風是本港第4大常見死因 寒冷天氣致血壓上升誘發中風等腦血管病變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0/12/14 11:32

最後更新: 2020/12/14 16:13

分享:

分享:

中風是本港第4大常見死因。

街上的人們都穿上長袖衣服,冬天清涼乾爽的天氣終於來了,但大家也要格外注意腦部的健康。外國研究和個人經驗均顯示,每到冬天有關血管病的個案都比較多,其中一個原因是寒冷的天氣令身體承受壓力,導致血壓上升,誘發中風等腦血管病變。過去中風一直被視為老人病,但隨着現代人生活習慣的轉變,中風患者亦有年輕化趨勢,情況令人擔憂。

中風是本港第4大常見的死因,單在2018年便有逾3,000人死於此病,每年有因中風而入院的人次逾25,000次。衞生署2014至2015年的人口健康調查更顯示,有1.4%市民曾患中風,由此可見此病是何等常見。

中風是指由於腦部供血受阻而導致腦功能受損,並可因為供血受阻的原因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兩大類。如果阻塞性是源於血管收窄或閉塞,令血液無法供給腦部,腦細胞因為缺血而壞死,便是缺血性中風。假如供血問題是由於腦血管破裂出血,就是俗稱「爆血管」的出血性中風,受影響的腦細胞同樣會壞死,並因為流出的血液可於腦內形成血塊或血腫,導致腦壓上升而令腦部受進一步傷害。

由於腦細胞因中風影響而受損壞死,於是形成一連串不能逆轉的破壞,產生各種急性症狀,包括一邊手或腳無力麻痺、說話發聲不清、視力受損、神志不清或失去知覺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不過,有時這些中風徵狀可能短暫性出現,並於數分鐘至1小時內好轉回復正常,這情況稱為「小中風」或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」,成因是腦血管內有不正常的血塊阻塞腦血管,因而產生與中風一樣的病徵,惟血塊自行流走,令血液恢復正常故未有造成腦細胞損傷,症狀亦隨之消退。大家不要輕視「小中風」,因為血塊不是每一次也能自然鬆脫,一旦卡住了便會造成真正的中風。

話說回來,天氣是冷是暖,人力不能控制,但及早處理引致中風的高危因素,例如常見的三高、腦內的血管變病,有助減低中風的風險。至於要確定自己有沒有中風的高危因素,則要透過適當及針對性的檢查,再由醫生詳細評估,才能一清二楚。

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,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,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 立即查看:bit.ly/2UJP4dx
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
撰文 : 腦神經外科醫生熊偉民